时间:2023-06-02 13:02:20 | 浏览:10
黄婉秋(1943年1月17日-2023年3月4日),著名表演艺术家,曾任桂林市原文化局副局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广西文联副主席。代表作品电影《刘三姐》。
这是一种无法抑制的兴奋,兴奋中含有几丝欣慰。我站在这里,在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的舞台上,台下两千二百个座位座无虚席,观众们热烈的掌声再一次显示了刘三姐悠长的生命力,显示了我们民族文化绵延不息的生命力。
这次为纪念电影《刘三姐》上映三十周年,1991年5月4日至5日,我们夫妇及侄女黄丹萍特邀香港“刘三姐”歌唱大赛冠军得主陈民强先生,在港举行了两场“黄婉秋演唱音乐会”。音乐会受欢迎的程度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用港方承办人的话来说,是创下了在这里兴办的华语演唱会的最高纪录。香港的新闻界更是对演唱会极尽宣传,一贯吝于版面的报界竟连篇累牍地给予报道,而亚视、无线两大电视网更不愿错过机会,三次来访,令我在香港数百万电视观众面前频频“亮相”。直至演出结束,新闻界的热情反应仍余音缭绕、经久不散。一些观众的热诚尤令我感慨万千。一位观众数十年来一直是《刘三姐》忠实的影迷,这次终于亲见我本人,兴奋得跑到后台拉住我不停地哭泣拥吻。另一位观众自带相机看演出,想摄下所有精彩的场面,不料由于太激动,整卷胶卷全部曝光,不幸的是他所看的是最后一场演出,但他不甘心,打听到我们离开的时地,赶到现场拍下了送别的场面。
都说香港人容易忘记别人,确实,香港作为一个经济、贸易高度发达的自由港,文化名流往来频繁,各种潮流瞬息万变,港人早已见怪不怪。但《刘三姐》阔别香港十余年,仍得到观众如此的厚爱,实属罕见。港人此次例外的“难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促使我认真地思考《刘三姐》成功的奥秘。
三十年前,当我在银幕上饰演“刘三姐”时,我还是个不谙世事的黄毛丫头,《刘三姐》一举成名,并成为当时中国外汇收入最多的影片,我也一夜之间成为众人瞩目的明星。观众们把我当成了刘三姐的化身,这其实是对我的过誉,但此后我的一生,确实与《刘三姐》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命运随《刘三姐》的起伏而起伏。······1980年我们代表广西歌舞剧团赴香港及东南亚一带演出歌舞剧《刘三姐》,所到之处,倍受欢迎。而十年后,我再返香港,“刘三姐”受欢迎的程度仍不逊当年,散场时观众争相签名,久久不肯离去。这两年香港电视台曾分别在大年初一、初二这样收视率较高的“黄金时间”播放电影《刘三姐》。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刘三姐》这部艺术片历经三十年,尤其是在近年来通俗音乐的冲击下,仍立于不败之地,显示出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呢?一部优秀的电影就像一件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时间愈久愈耐看。尽管时代的巨轮不断前进,它的艺术价值却是不朽的。而这不朽的价值正来源于一个民族所独具的艺术格局及其品味。
都说《刘三姐》有三好:形式新颖、景丽、人美。
说到形式,电影里那活泼、轻快、充满乡俚气息的表演方式,恰好地表现了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机智、幽默。《刘三姐》中的山歌,有鲜明的思想性和针对性,特别是歌词易懂、好记、妙趣横生。在风趣、诙谐甚至俏皮的歌声中,表达出一个非常严肃的主题。
说到景丽,影片在风景秀丽的桂林实地拍摄,令观众宛如亲游桂林,大有身临“甲天下”之境,引人陶醉。
说到人美,其实得益于导演的指点,使我们在表演上没有矫饰之气,朴实无华,亲切感人。
曾有观众这样感慨:《刘三姐》是东方文化艺术的典型,东方人看了《刘三姐》感到骄傲,并为中国正在保持和发扬这种文化传统而高兴。的确,《刘三姐》的成功,显示了我们民族艺术所具有的广阔的前景。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将近50年前的这段旧话,如今读起来仍倍受启迪。
“刘三姐”的形象是由民间传说整理得来的,在广西各地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影片中的山歌,亦是提取于民间流传,带着劳动人民特有的机智和谐趣,亲切感人。可见取之于民的艺术终将赢得民心。
《刘三姐》给我带来了荣誉,也使我感受到作为民族表演艺术家的骄傲和自豪。民族艺术事业已从前些年的萧条中恢复过来,最近组织的几次全国戏剧调演,使许多年轻人加深了对民族戏剧的认识,前些年,一些年轻人只接触外面的流行歌曲,对民族艺术知之甚少,一旦他们真正认识了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他们会和我一样,内心产生强列的震撼,并为自己民族的灿烂文化而感到自豪。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刘三姐》的成功,正是以其纯粹的民族歌舞、民族风情以及表演上的民族气派赢得了观众。
《刘三姐》三十年久唱不衰,足可证明民族艺术是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它永远是中华民族艺术宫殿里璀灿的瑰宝。
我和我的伴侣已重回刘三姐故乡——桂林工作,在那美丽的山山水水中,将带着广西人民的重托,带着桂林人民的深情厚意,去那更远更远的地方传歌······
原文载于《民族艺术》1991年第3期。(部分文字有删减和改动。)
欢迎关注@文以传道
旅游君提醒:进入“广西旅游发展委员会”微信菜单,点击“八桂导览”→“旅游资讯”还可以了解更多旅游资讯哦! 新一轮微信转盘活动即将开启,点击菜单“微活动”→“转盘抽奖”,东兴屏峰雨林石门谷(步道观光)电子票,QQ公仔等礼品等小伙伴们来抽!请关
广西河池市宜州,是刘三姐故里。对于刘三姐,广西人人皆知,被称为“歌仙”。宜州是刘三姐故里,距离柳州和桂林不算太远。许多当地人喜欢唱山歌,如今在很多广西的旅游景区也可以领略其风采。刘三姐故居,就在宜州下枧河边的流河寨。这是当年刘三姐生活过的地
1、刘三姐故乡在广西河池市宜州。刘三姐故居景区在桂林阳朔县与平乐县之间,群山环抱中形成一片空阔,四围的山都奇特险峻,怪模怪样,如牛如象如狗如虎豹如飞鸟者均有。 景区以龙江河、下枧河为旅游带,包括刘三姐故居、壮古佬、水上石林、歌仙桥等游览区。
著名表演艺术家、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于3月4日凌晨3时16分,在桂林医院重症监护室因抢救治疗无效逝世,享年80岁,从此世间再无“刘三姐”。1960年,时年17岁的黄婉秋在长影电影《刘三姐》中首次登上大银幕,通过这部影片走
看看刘三姐的家乡有多美,广西宜州刘三姐镇!刘三姐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区东北部,东与柳城县交界,北与罗城县四把镇和本市祥贝乡相邻,南邻宜州城区,东南与洛西镇隔江相望,西接怀远镇,总面积为352平方公里,是宜州市第四大乡镇。刘三姐乡地处广西
人们说起广西,总会情不自禁的想到刘三姐,那个美丽勤劳、明喉善歌的壮族姑娘。也会想起漓江,山水相依,山环水绕,柔媚锦绣的迷人风光。60年代,电影《刘三姐》上映时间不久便风靡大江南北,激荡了整个东南亚,社会各界公认是文艺作品中的经典。黄婉秋扮演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广欣“刘三姐”的扮演者、著名表演艺术家黄婉秋在3月4日凌晨因病抢救无效逝世,享年80岁。1960年,17岁的黄婉秋被选中担任电影《刘三姐》的女主角。自此,她的人生便与刘三姐结下了不解之缘。《刘三姐》火遍海内外,让黄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月三是一个民歌节,已经被国家列入广西特有法定假期,所以在广西工作的大部分小伙伴们都享受了这个节假日,可谓羡煞旁人。据说是为了悼念刘三姐,有着"歌仙"之誉。刘三姐已经成为广西的一张文化名片,以她的名义所做的活动,为广西的经
金羊网讯 记者朱智祥摄影报道:“我俩结交定百年呐,哪个九十七岁死呀,奈何桥上等三年……”唱罢,“刘三姐”含情脉脉地看着“阿牛哥”,从阁楼将绣球抛向他,“阿牛哥”高高跃起,牢牢接住了这一定情信物……12月20日,记者跟随“粤港澳大湾区媒体、旅
旅游君提醒:进入“广西旅游发展委员会”微信菜单,点击“八桂导览”→“旅游资讯”还可以了解更多旅游资讯哦! 新一轮微信转盘活动开启,点击菜单“微活动”→“转盘抽奖”,刘三姐故里景区电子票,QQ公仔等礼品等小伙伴们来抽!请关注么么哒!好消息!广
近年来,广西河池市宜州区第一小学把传承非遗文化作为学校推进民族教育、增强民族团结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特别是把流传在当地的刘三姐歌谣进行挖掘整理,并向各族青少年学生广为传授,使其成为校园特色民族教育的“金品牌”。刘三姐歌谣内容广泛,包括天文地
3月4日凌晨3时16分,著名表演艺术家、“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因病抢救无效逝世,享年80岁。南都记者了解到,黄婉秋曾因主演新中国第一部彩色风光音乐片《刘三姐》而家喻户晓,一生致力于传承“刘三姐文化”。她祖籍广东梅州,对广州也有一份“故乡的
大洋网讯 “三姐故乡风情多,连情会友唱山歌,如今广西成歌海,宜州三姐传下来……”船还没停下,山上就传来了山歌对唱的旋律。11月29日,“生态长寿地 三姐文化城——2016全国重点网络媒体河池行”采访团来到宜州的刘三姐故里,寻访三姐曾经走过的
说起“歌仙”刘三姐,大家一定不会陌生。那么,刘三姐的出生地在哪,大家知道吗?今天《广西名片》就要给大家揭开答案。 此前,许多人都以为刘三姐的故乡在“广西宜州市”,但据广西县志记载:刘三姐原来出生在天河县下里的蓝靛村(今罗城下里乡蓝靛村),那
文/图 羊城派记者 温建敏 实习生 占佳鸣每天有成千上万辆汽车来往于广州长隆欢乐世界西侧的市广路,从路边的铁丝网朝外看,能看到一片未经开发的林地。马路的其中一段,铁丝网前盖上了一排白色铁皮围成的“墙”,中间开着一道细细的缝。驾车路过它只需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