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11:20:17 | 浏览:84
来源:人民日报
图为谢庆良(中)在教村里的孩子唱山歌。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摄
核心阅读
广西人爱唱歌,每到“三月三”,人们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唱什么?因电影《刘三姐》而风靡大江南北的“刘三姐歌谣”是典型代表。如今,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刘三姐歌谣”已经成为广西的一张文化名片,不断融入新元素,焕发新光彩。
又是一年“三月三”。
“三月三”,即农历三月初三,是我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2014年,“壮族三月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天,壮乡人以歌言志,以歌会友,以歌传情。飞扬的歌声,唱出了生活的万千滋味,更见证着壮乡的发展变化。
唱歌
创作深入生活,演出走向海外
“唱山歌嘞,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未见人,先闻声。年近耄耋的黄婉秋,唱歌时专注而优雅,聊天时总是乐呵呵,语速不慢,声音亲切又好听。
1961年,电影《刘三姐》风靡大江南北,剧中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也走进人们视野。黄婉秋说:“艺术是群众的艺术,艺术离不开群众,就像鱼离不开水,瓜离不开秧。”电影《刘三姐》的故事来自广西的山山水水,场景充满浓郁的乡村气息,曲谱和山歌更是主创们深入田间地头,历时数月精心打磨而成。黄婉秋回忆,影片上映后,她每次收到的观众来信都能钉成一大摞。“有位观众看过99场,曾寄给我99篇观后感。”黄婉秋印象深刻。
谈起拍摄经历,黄婉秋打开话匣子。当时,剧组成员每人每天只发一个馒头,外加一块豆腐乳,菜只有一道凉拌茄子。导演苏里被开水烫伤了腿,为了不耽误进度,他坚持出外景,躺在担架上指导拍摄。三伏天十分炎热,不少人晒出了水泡,但他们缠上纱布,继续工作。黄婉秋说:“当时,大家一起忘我工作,没有人叫苦叫累。物质上虽然贫乏,但精神上是富有的。”
数十年来,黄婉秋和何有才夫妻俩一直致力于“刘三姐歌谣”的推广。他们到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巡回演出,还成立刘三姐艺术团培养人才、资助建设刘三姐文艺场馆,并让女儿、外孙女继承自己的事业……黄婉秋说:“我年纪大了,但‘刘三姐歌谣’永远年轻。”
护歌
山歌编印成册,开展免费培训
“拿起镰刀就割禾,拿起竹篾就织箩,棉里纺出千条线,口中唱出万首歌。”玉米地里,谢庆良边唱歌边锄草。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三姐歌谣”代表性传承人。
谢庆良家住河池市宜州区庆远镇东屏村大歇屯,宜州区是刘三姐的故乡。当地流行对歌,在流经村子的龙江两岸建有3处对歌台。逢年过节,人们便三五成群来到岸边,彼此对歌。
“什么生来头大大,什么生来心花花,什么两头有牙齿,什么两头有尾巴。”“蝌蚪生来头大大,鹧鸪生来心花花。蚂蟥两头有牙齿,大象两头有尾巴。”谢庆良说,这是盘歌,以前有很多,但不少都流失了。
这些年,谢庆良走村串寨,搜集整理了不少唱词、曲谱、歌本等,将数以千计的歌谣编印成册。为了护歌,他主动到各乡镇中小学校免费提供山歌培训,每周定期去河池市老年大学教授山歌课。他还将树叶唱法融入山歌中。“这要讲技巧,拿吹树叶来说,软的、脆的树叶不能吹,高音得绷紧,低音要放松。”说起技法,谢庆良神情专注。
宜州区刘三姐文化传承中心主任韦耀华介绍,如今,爱歌护歌的人日益增多。他们以山歌为载体,宣传法律法规、政策民俗。每年,宜州举办10次山歌进校园、30场送戏下乡活动,山歌队覆盖上百个村庄。此外,当地还举办文化旅游节,邀请全国山歌爱好者来此对山歌、打擂台。还有不少村庄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立对歌台、陈列所、山歌长廊等平台,常态化开展山歌培训,一些珍贵的戏服、乐器、歌谱等则被精心保存在博物馆。
“歌谣文化最宝贵,她是艺术一枝梅。若不传承和保护,失落民间难找回。”谢庆良说,保护“刘三姐歌谣”任重道远,他会守好这项事业,一直走下去。
传歌
创新文艺作品,焕发时代风采
“绿水青山金银山,风月无边天地宽,壮家姑娘采桑忙,山歌飞上白云端。”陈慧的歌声一起,广西戏剧院的排练场就忙了起来。扬琴、笛子、圆号、小提琴等抑扬顿挫;灯光、舞美、音响各司其职;竹排、乌篷船、快递车、电动车一一亮相。
她们彩排的是现代彩调剧《新刘三姐》,陈慧扮演的姐美是一位壮家山歌传人。“你歌我歌不同嗓,世间百曲不同腔,哥到远方把诗找,妹在诗中找远方。”剧目主要讲述姐美用山歌唤回远走的阿朗回乡创业,并带动乡亲们致富奔小康的故事。
《新刘三姐》是202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这部剧先后在上海大剧院、国家大剧院上演,颇受好评。
《新刘三姐》大胆创新,饱含深情地展示出新时代壮乡人民追梦逐梦的奋斗。陈慧认为,它的精神新,“讲的是新时代的新女性”;它的元素新,融入了电商、网络等时代因素;它的创作手法新,彩调剧山歌体与现代流行音乐实现了有机统一。
近年来,在广西,歌剧、舞剧、电影、山水实景演出等近百个以刘三姐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争奇斗艳;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唱出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融乐章;“刘三姐”号旅客列车、引人入胜的刘三姐文化景点等,也让“刘三姐歌谣”唱得更响亮。
“千江水、万里云,浪卷云飞总是情,天荒地老日月老,不老壮家唱歌人。”陈慧说,“我期待‘刘三姐歌谣’这一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新风貌、展现新风采。”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月三是一个民歌节,已经被国家列入广西特有法定假期,所以在广西工作的大部分小伙伴们都享受了这个节假日,可谓羡煞旁人。据说是为了悼念刘三姐,有着"歌仙"之誉。刘三姐已经成为广西的一张文化名片,以她的名义所做的活动,为广西的经
来源:人民日报图为谢庆良(中)在教村里的孩子唱山歌。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摄 核心阅读广西人爱唱歌,每到“三月三”,人们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唱什么?因电影《刘三姐》而风靡大江南北的“刘三姐歌谣”是典型代表。如今,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光明网讯(记者 赵艳艳)4月14日,正值农历三月初三,在广西“壮族三月三”的主题曲——《广西尼的呀》的歌声中,“壮族三月三·相约游宜州”赶刘三姐歌圩活动拉开了序幕。周林静 摄在刘三姐的故乡宜州,人们用唱山歌的方式来欢度三月三。周林静 摄在广
今天,刘三姐来到了广州这个繁华的都市,邀请广州人到广西欢度“三月三”民族盛宴。本次推介会出席领导3月10日,广西旅游代表团在广州举办乡味广西•“壮族三月三”旅游推介会。广东省旅游局局长曾颖如、副局长张振林,广西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甘霖、副主任
宜州“三月三”刘三姐歌圩节 唱着山歌等你来4月8日至4月11日,广西宜州市刘三姐故里景区流河寨(刘三姐故居)将举办宜州“三月三”刘三姐歌圩节,届时将举行刘三姐大型实景演出、刘三姐歌王歌圩擂台赛、乘船游览最美下枧河等活动。三月三,到刘三姐故里
2021年4月15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假日的第二天,桂林市刘三姐大观园的三月三庆祝活动有声有色多姿多彩,吸引6000多名游客零距离参与。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自古皆有
旅游君提醒:进入“广西旅游发展委员会”微信菜单,点击“八桂导览”→“旅游资讯”还可以了解更多旅游资讯哦! 新一轮微信转盘活动即将开启,点击菜单“微活动”→“转盘抽奖”,东兴屏峰雨林石门谷(步道观光)电子票,QQ公仔等礼品等小伙伴们来抽!请关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广欣“刘三姐”的扮演者、著名表演艺术家黄婉秋在3月4日凌晨因病抢救无效逝世,享年80岁。1960年,17岁的黄婉秋被选中担任电影《刘三姐》的女主角。自此,她的人生便与刘三姐结下了不解之缘。《刘三姐》火遍海内外,让黄
广西河池市宜州,是刘三姐故里。对于刘三姐,广西人人皆知,被称为“歌仙”。宜州是刘三姐故里,距离柳州和桂林不算太远。许多当地人喜欢唱山歌,如今在很多广西的旅游景区也可以领略其风采。刘三姐故居,就在宜州下枧河边的流河寨。这是当年刘三姐生活过的地
看看刘三姐的家乡有多美,广西宜州刘三姐镇!刘三姐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区东北部,东与柳城县交界,北与罗城县四把镇和本市祥贝乡相邻,南邻宜州城区,东南与洛西镇隔江相望,西接怀远镇,总面积为352平方公里,是宜州市第四大乡镇。刘三姐乡地处广西
旅游君提醒:进入“广西旅游发展委员会”微信菜单,点击“八桂导览”→“旅游资讯”还可以了解更多旅游资讯哦! 新一轮微信转盘活动开启,点击菜单“微活动”→“转盘抽奖”,刘三姐故里景区电子票,QQ公仔等礼品等小伙伴们来抽!请关注么么哒!好消息!广
1、刘三姐故乡在广西河池市宜州。刘三姐故居景区在桂林阳朔县与平乐县之间,群山环抱中形成一片空阔,四围的山都奇特险峻,怪模怪样,如牛如象如狗如虎豹如飞鸟者均有。 景区以龙江河、下枧河为旅游带,包括刘三姐故居、壮古佬、水上石林、歌仙桥等游览区。
著名表演艺术家、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于3月4日凌晨3时16分,在桂林医院重症监护室因抢救治疗无效逝世,享年80岁,从此世间再无“刘三姐”。1960年,时年17岁的黄婉秋在长影电影《刘三姐》中首次登上大银幕,通过这部影片走
人们说起广西,总会情不自禁的想到刘三姐,那个美丽勤劳、明喉善歌的壮族姑娘。也会想起漓江,山水相依,山环水绕,柔媚锦绣的迷人风光。60年代,电影《刘三姐》上映时间不久便风靡大江南北,激荡了整个东南亚,社会各界公认是文艺作品中的经典。黄婉秋扮演
3月21日,“壮族三月三•相约游广西”文化旅游推介会在英雄城南昌举行,来自广西、江西两地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旅游达人、网红、各界嘉宾、媒体在内的150余人参加了活动。 会上通过文艺演出、视频和PPT,向人们展示了自然山水、三月三山歌对